中式快餐是餐饮行业的最大赛道,一直以来,是餐饮创业者进入最多、店铺数最多且高速增长的品类。
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。有研究机构预测,中国快餐市场在2019年时增速将放缓至4%左右,未来增速将不到十年前的1/3。
中式快餐集体遭遇危机,不管是深耕多年的老品牌,还是年轻的品牌都在求新求变。快餐“谋变”,出路在哪?
近日,一则财经新闻引发不少人关注:专注做早餐、卖包子的巴比馒头完成上市辅导,不久之后或将登陆A股,赶在狗不理和庆丰包子之前,成为A股“包子第一股”。
从这十大品牌的成立时间、规模和实力也可看出,囊括粥粉面饭的中式快餐是孕育大品牌的赛道。
据辰智餐饮大数据研究中心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发布的《2018中式快餐产业餐饮大数据研究报告》,2017年,全国餐饮行业门店数量合计为578.6万家。中式快餐厅在餐饮业中占比最大,达到44.5%,餐厅数量达到257.3万家。
这两年来,中式快餐门店数量优势仍然无可撼动,而且人均消费金额稳步提高,持续为餐饮创业者提供着肥沃的土壤。
然而,中式快餐表面看似繁荣,实则危机四伏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,一些中式快餐品牌的发展脚步越来越慢,有的头部品牌还一度停止了扩张。
有研究机构预测,中国快餐市场在2019年时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4%左右,未来增速将不到十年前的1/3。
图片
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和行业情况的改变,中式快餐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。
01
外患内忧,中式快餐亟需“谋变”
中式快餐是国内最早学习麦、肯标准化经营和系统化管理的品类。近30年的时间,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和餐饮行业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,快餐行业在各种内外压力的夹击之下,“被动”向前发展。
市场需求变化
餐饮市场消费主体由70/80后变为90/00后之后,新消费群体对中式快餐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,从最初的“便捷、吃饱”,到“便捷、吃好”,再到“不仅要便捷、吃好,还讲求性价比”。
2
行业竞争多元化
大众餐饮方兴未艾,饮食早已经跨越了地区界限。丰富的食物给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,使得中式快餐的处境很是尴尬。
比如越来越多地方小吃被挖掘,通过丰富的产品实现快餐化;与此同时,快餐、休闲餐、正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正餐的“快餐化”可以说是直接从快餐碗里抢食。
而外卖的崛起也给了快餐致命一击,线下流量被分流了不少。很多正餐品牌为了获取更多顾客,外卖“小份化”,推出单人套餐、两人套餐等,价格和快餐接近,但品质却好很多,快餐竞争力堪忧。
3
成本压力最大化
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《2018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》显示,快餐的人均消费较前年上涨了6.78%,但餐厅每平米营收和每餐位营收都下降了2%左右,也就是说快餐的利润空间正在收窄,快速增加的各项成本支出是罪魁祸首。
报告显示,餐饮行业人力、房租、原材料成本都在增加,单在2017年,快餐的房租成本支出直接增加了6.5%,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也分别增长了1.6%、2.5%。
虽说成本上涨是整个行业的常态,但快餐本身是需要效率和成本控制到足够好、足够平衡,靠薄利多销生存的品类,成本上涨无疑雪上加霜。
4
中式快餐品牌“中年化”
作为国内最早发力的大众餐饮品类,中式快餐领域有不少创立20年左右、深耕区域市场的大品牌。
就这次上榜《2019年中国中式快餐十大品牌榜》的10个品牌而言,基本都成立于2000年前后,从品牌生命周期来说都已经步入中年期,虽然标准化程度高、体系健全,但部分品牌出现老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
从门店环境到产品缺乏创新升级,门店数量陷入停滞不前,一些中式快餐老品牌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,已经应对不暇。
比如真功夫,2011年提出3年内扩张1000家店计划,但在2015年6月18日,其创始人潘宇海却对外宣称,真功夫的战略规划将有所变更,不强求开更多门店,截至去年12月31日拥有585家直营店,分布在全国53个城市,以一、二线城市为主。
而1996年成立的味千拉面也是如此,起初依靠标准化和工业化的运作快速扩张,2000年提出千店计划,但2011年“骨汤门”爆发后,开店速度也急剧放缓,自此步入长达数年的“至暗时刻”,至今累计门店718家。
相比于消费市场、行业竞争等外患,内忧如果不解除会更致命。在内外忧患的夹击下,“求变”是中式快餐近两年来发展的关键词。
“变则通,不变则壅”,不管是有底气的老品牌,还是年轻气盛的新中式快餐品牌,“谋变”迫在眉睫。
标签: